11月17日上午9时,著名美学家,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于知新楼A620室为参加“当代美学前沿: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习营的师生们作学术讲座,题为“生态美学的定义与价值”。讲座由248cc永利集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主持,韩国岭南大学美学系闵周植教授、韩国庆北大学艺术学院朴然婌教授、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史与美学系王卓斐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出席,吸引了上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杨建刚教授代表参与国际学术研习营的全体师生,对曾繁仁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在介绍中指出,曾繁仁教授的学术路径清晰而富有纵深——其研究肇始于八十年代的西方美学,九十年代聚焦美育,新世纪则率先开创中国生态美学。近年来,曾教授又将研究重心延伸至生生美学,致力于在中西对话的视野下,系统梳理与挖掘中国美学独有的思想资源,展现出其学术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其宝贵的学术思想与卓著的学术成就,对青年一代学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随后,曾繁仁教授围绕生态美学的定义与价值问题展开讲述。

曾繁仁教授指出,生态美学从广义上理解,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其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哲学与美学也经历了从传统认识论到生态存在论、从“人化自然”到“人与自然共生”的转变。
在学科定位方面,曾繁仁教授回顾了生态美学自2001年提出至今的发展历程。尽管初期并未被广泛接受,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美学已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逐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他认为,生态美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正在形成,其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以及“是什么”——即在实践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外,为何需要生态美学,以及它具备哪些独特理论内涵。
针对“为何在西方环境美学盛行之下仍提出生态美学”的疑问,曾繁仁教授指出,西方环境美学虽常与生态美学并提,但其科学认知主义立场与人类中心倾向,难以融入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生态美学则立足于生态人文主义,强调生态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具文化包容性与现实关怀。
在狭义层面,生态美学聚焦于“自然生态的审美”。曾繁仁教授强调,自然审美不是对实体自然的静态观赏,而是一种关系性、参与性的审美体验。他援引蒋孔阳的美学观点,指出美与美感如同火与光,共生共存。生态美学倡导的是一种“共生之美”,而非传统实践美学中带有剥削意味的“人化自然”。
曾繁仁教授特别阐述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即“生生美学”的丰富内涵。他从《周易》的“生生之德”出发,梳理了儒家“创生美学”、道家“残生美学”、医家“养生美学”以及晚明“趣生美学”等多重传统,指出中国生态文化具有“族群性原生文化”特征,为全球生态美学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关于生态美学的价值与作用,曾繁仁教授提出三点看法:一是推动美学学科的时代转型,回应“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求;二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美学研究者应承担起“补天”之责,通过学术研究参与生态救赎;三是加强生态审美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与审美素养。
曾繁仁教授呼吁,生态美学不仅是一场学术革新,更是一种时代使命。他期待生态美学能在国际对话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多元互补中持续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提供美学智慧。

报告结束后,闵周植教授与王卓斐教授分别围绕“‘生态’与‘生生’的内涵”与“文化中心主义”为主题分享了他们的听讲感受。研习营的学员们围绕“生态存在论”“生态美学的空间边界”等主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
杨建刚教授代表师生对曾繁仁教授的精彩演讲致以诚挚感谢。他在总结中指出,曾繁仁教授的学术道路,既是一条中西融汇的美学探索之路,也是一位人文学者以学术回应现实、以思想关怀生态的生动写照。杨建刚教授进一步强调,生态美学理论建构不仅响应了国家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号召,更致力于以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与国际学界展开对话,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
至此,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