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上7:00,美国著名艺术史论学家、湖北大学访问学者、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大卫・布鲁贝克(David Brubaker)以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s: the Difference of Empty Space in Art History”(《中国美学与艺术史中的留白差异》)为题,为国际学术研习营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学院主办,周逸群老师担任主持人,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现场聆听。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逸群详细介绍了大卫・布鲁贝克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领域,其研究涵盖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化、梅洛庞蒂可见性哲学与翻译术语探讨等多个方向。他曾先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讲学,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跨文化视野让现场师生对讲座充满期待。
讲座中,大卫教授聚焦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议题——留白,通过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留白在艺术史中的独特价值。他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留白、虚空等)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唤醒个体与自然连接的关键媒介,这与西方艺术对“空”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大卫教授梳理了乔治・罗丽(George Rowley)、詹姆斯·卡西尔(James Cahill)等三代西方艺术史家对中国留白的解读局限,指出他们或认为留白“不存在”,或视其为“具有破坏性”,均未能捕捉留白与个体本性、自然共生的核心内涵。
结合南宋马远、夏圭等画家的经典作品,大卫教授阐释了中国留白的美学逻辑:画家通过留白营造的“空”,实则是引导观者回归自身感官体验,在“澄怀观道”中唤醒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知,这与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美学思想一脉相承。他还对比了罗伯特・雷曼(Robert Ryman)等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强调中国留白并非单纯的形式风格,而是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帮助观者在感官体验中觉察自身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讲座主题踊跃发问。有同学探讨佛教美学中“少欲知足”与留白的关联,也有同学询问阿多诺思想与留白对“内在自然”的唤醒是否存在联系,还有同学聚焦中西方当代艺术精神追求的对话可能性及梅洛庞蒂理论与道家思想的契合点。大卫教授逐一回应,结合自身研究与跨文化观察,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最后,主持人周逸群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表示,大卫教授的讲座为大家提供了跨文化视角下理解中国美学的新路径,深刻揭示了留白背后的哲学智慧与人文价值,对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传播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国际学术研习营讲座圆满落幕。